第三人生:人不是慢慢變老的,而是一瞬變老的

  • 專題內容
  • 行程說明
  • 嚴選好物

我們在「第一人生」求學時期,老師都會教我們在作文簿上面寫下「我的志願」,到了「第二人生」求職工作階段,通常會發現小時候立的某些「我的志願」有點不切實際,因此往往會結合自己的工作,重新設定了幾個追求的目標,到了「第三人生」退休離開職場階段,則是會開始清點過去有那些想做卻因為工作而沒有去做的事,然後將這些事,列入自己離開人世之前必須去兌現的「遺憾清單」。

根據某家研究臨終的機構調查報告,他們到醫院的安寧病房詢問100名臨終前的病人,請他們回想人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?所有人的答案幾乎都是「自己很想做卻沒有馬上去做的事…」而且,在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張來不及實現的「遺憾清單」…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,美國電影《一路玩到掛》的英文片名叫做《The Bucket List》,而《The Bucket List》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「遺願清單」,《一路玩到掛》這部電影的劇情大綱是素味平生的柯爾和卡特住在同一家醫院,有天卡特揉爛丟在地上的「願望清單」恰巧被柯爾撿到,於是柯爾就跟卡特說,與其每天躺在醫院等死,還不如在死前去兌現這個「願望清單」……然而,在死之前去兌現自己在這輩子所列出的「願望清單」,其實是每個人在自己的「第三人生」當中最重要的功課。

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率先提出「第三人生 (Third Act) 」概念,而什麼是「第三人生」?凱利博士解釋說:第一人生是「成長學習時期」,第二人生是「成家立業時期」,第三人生,則是「再次成長和學習時期」,也就是每個人只要活得時間夠久,都會有所謂的「第三歲月」,但卻不一定都會有「第三人生」,而其差別就在於擁有「第三歲月」的人如果懂得再次讓自己學習成長,才會擁有自己的「第三人生」。

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:「人不是慢慢變老的,而是一瞬變老的。」其實,「慢慢變老」指的是「生理上變老」,譬如臉上的第一道皺紋、頭上的第一根白髮,都不會在一夕之間就出現在我們的頭上和臉上,而「瞬間變老」則是指的是「心理年齡」,也就是當我們停止充實「心靈養分」的那一天,可能就會發現自己在一夜之間,生出滿頭的「心靈白髮」和滿臉的「心靈皺紋」。

根據內政部在110 年 1 月底的最新人口統計,台灣超過65歲的人突破380萬,占總人口比率16.2%,已經超過聯合國定義「高齡社會」門檻值14.0%,但在這超過380萬的老人中,其實有高達八成左右的老人是「健康」或是「亞健康」的,換句話說,真正需要照顧的老人只有兩成左右,但目前我們政府對於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政策,卻都始終停留在這「兩成左右」需要照顧的老人身上,譬如這幾年政府力推的長照或日照政策,但對於如何協助65歲以上老人去開拓他們「第三人生」的政策,卻始終沒有看到一些比較具體的政策。

因此,以「推動銀髮族在地生活」,以及強調「不是變老,而是還在長大」的「福客堂」,看到了以上這個隱憂,這幾年陸續推出讓銀髮族可以繼續學習成長的課程,譬如「繪本遇見蘇格拉底」、「生命停看聽」的繪本共讀課程,以及「繪本插『話』班」的繪本共創、社區實驗廚房……等等課程,期望可以讓「福客堂」成為所有銀髮族的「第三人生」共享學堂。